作者:ITValue 丁娅琳|文 / 日期:2011-05-16
工作已经43年的青岛港集团副总工程师郭志渝到今天还是很忙碌。青岛港的新港区——董家口港区的建设如火如荼,年过6旬的他依然坚持在董家口港区的施工现场指挥。
上世纪80〜90年代,随着港口集装箱业务的兴起,集装箱IT是郭志渝在青岛港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起点,郭志渝带领信息中心在国内港口中第一批进行了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电子数据交换)的建设,并在一年后建起了全国港口最大的信息中心。这标志着青岛港信息化建设驶上快车道。
目前,青岛港的EDI中心已把国内外多个船舶公司、集装箱场站与青岛港连为一体,每天有近千条电子报文穿梭来往于青岛港和世界各大航区、各大船舶公司之间,极大提高了集装箱运输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2010年,青岛港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200万标准箱,仍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得益于IT充分融合业务,青岛港用一个港口的能力做出了几个港口的业绩,用全国港口1.3%的泊位做出了全国7.1%的吞吐量。
在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下,国际货运、运输市场日渐低迷,青岛港趁此练内功,提升效率、节省成本。青岛港开始进行集中采购平台建设,从计划到计划核准到招标到比价,都在一体化的平台上完成,透明高效,实现了成本的极大节省。
一边内部优化,另一边是开始进行产业链的延伸,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推出了电子订仓和公路运输平台等服务,客户不仅能提前在系统上提交码头的服务申请(包括对货物进行拆装包装),还可以帮助客户选择卸货之后的最佳路径(如延伸的公路运输、铁路运输等)。
郭志渝的理解是,“IT和青岛港的发展经营也全面融合在了一起,并且开始支持青岛港进行服务创新。”随着青岛港倾力打造的数字化港口日益呈现,青岛港也逐步成为真正的北方国际航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