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TValue 王伟 / 日期:2010-05-24
未来英国人的生活可能离不开一个巨大的国家SNS。
3月22日,一向以严肃和稳健著称的英国首相戈登·布朗宣布了一项“激进”的改革:政府将为每名公民开设个人专属网页,在未来4年内建成无纸化社会,届时公民可以足不出户,通过自己的专属网页,办理子女入学、申请护照、注册车牌、预约医生和找工作等业务。
按照计划,无纸化社会将分两步建成。首先,在1年时间内,政府将为每名公民建立个人专属网页。公民可通过个人网页查找当地各项公共服务并与政府部门进行沟通。经身份认证后,公民可在家中通过网络为子女申请入学、预约医生、申领福利、缴纳税款、申请护照和办理车牌等。接下来3年里,这一网站将增设互动服务,成为类似Facebook的社交网站,人们可在网上与孩子的老师取得联系,或是向医生寻求治疗建议。
按照英国政府的设想,此举不仅可为公民省下办理各种手续所耗费的电话费、汽油费和时间,政府也将节省高达40亿美元的办公费用。
经济危机使英国政府背负着沉重的政府赤字,而赤字问题一直是反对党指责工党肆意挥霍的证据。布朗希望借助互联网能使政府变得更加节约和高效,不过他描绘的美妙图景却很难让天性谨慎的英国人全都买账。
隐私保护专家质疑新计划将很难保护公民隐私和数据,公民信息一旦泄露易引发诈骗犯罪。而工会领袖则担心无纸化社会或将更多公务员推向失业的边缘,年老者和残障人士也将很难融入到这一国家化的SNS当中。
不过布朗早已做好迎接互联网的准备。这位坦承自己从未克服腼腆心理的首相正努力通过互联网技术带领英国走出经济危机,并努力将自己从往日的不苟言笑转变成与时俱进的新锐型政治人物。
迈向“数字英国”
对于英国政府来说,抓住互联网带来的机会不仅仅意味着表现出一种开明的姿态,更是一种时不我待的必然抉择。建立“无纸化社会”只是布朗互联网战略中的一部分。
就在宣布建立无纸化社会的当月,衍生自《数字英国白皮书》的《数字经济议案》进入到了英国国会上议院审议阶段,该议案计划到2017年向9成英国家庭提供速度超快的互联网连接,所需费用将由“宽带税”支付;之后的3年英国政府将确保剩下10%的家庭拥有超快宽带;到2020年,英国所有家庭都将普及宽带连接。
除了让宽带惠及公众,英国政府还希望通过互联网技术引领商业模式创新。英国技术战略委员会斥资1000万英镑主导成立的“数字测试平台”预计在2010年秋季启动。这项计划鼓励企业跨领域寻找合作伙伴以及产品供货商,设计开发出数字内容的运营模式,尝试建立数字内容商品化的机制。
此外,布朗还任命万维网创始人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担任英国网络科学研究院院长,该机构获得政府3000万英镑资助,将致力于推进全国的数字化建设,使英国走在“新兴网络和互联网技术”的前沿。
英国政府希望数字技术能为英国经济的复苏插上翅膀,布朗的目标则是使未来的数字和信息产业产值能够占到全国GDP的10%以上。
网络改变政治
互联网及由此带来的数字技术机遇承载了英国经济在后危机时代起飞的希望,而互联网对英国社会的改变却远远跨越了经济领域。
面对5月6日即将到来的英国大选,首相布朗也在努力完成从严肃首相向互联网政治家的转变,这种转变与其说是一种主动出击,不如说是顺势而为。
技术官僚出身的布朗远不像奥巴马那样是网络红人,这位生性腼腆的首相曾被《GQ》英国版评为年度最差着装奖;而在英国手机运营商T-Mobile的一项调查中,英国民众表示最不希望去布朗家做客,原因是他过于呆板和木讷。然而,越来越多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选民使布朗做出改变。
布朗深知,互联网技术尤其是SNS的风靡带来的不仅是经济领域的变革,更深刻改变着政府官员与公众对话的方式。在推动本国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同时,布朗也开始主动利用网络改变自己的公众形象。
除了定期通过YouTube向网民们发表政策演讲外,布朗还在首相府网站专门设立了与民众对话的在线平台,只要注册就可以即时收到有关布朗的行程和工作信息,甚至有布朗以第一人称写的“心里话”。布朗日记里既有对伊拉克战争问题、财政赤字问题等做出的政策解释,也有他诉说其所遇到的麻烦和心得。
英国大选2.0
当奥巴马凭借卓越的口才和在互联网上的极高人气一举登上美国总统宝座时,他可能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在无形中为英国政治家们树立了榜样。
今天,互联网对当前进行的英国大选的影响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4月10日,每个英国公民在登录社交网站Facebook时都会被询问是否进行了5月6日大选前的选民登记,如果用户给出否定答案,Facebook将把他们引导至选举委员会网站的登记投票页面。
根据调查公司MORI统计,英国18岁〜24岁选民的投票率是最低的,2005年大选时这部分选民的投票率从2001年大选的39%下滑至37%。而Facebook在英国的2300万用户群覆盖了绝大多数24岁以下年轻选民。
不仅通过网络工具抬高大选人气,一些热门网络社区也成为候选人树立自己形象的平台。
去年年底,布朗来到英国著名育儿网站妈妈网和网友交流,在被问到喜欢什么样的饼干时没有立即回答,随即被抨击没有人情味和不懂生活。后来,布朗被迫上网透露自己的饼干喜好,还亲自派人给妈妈网送去了唐宁街品牌的巧克力饼干。
对于互联网,所有候选者都不含糊。目前,保守党和工党都各自设有网站,作为支持者相互沟通和举办竞选活动的桥梁;两党也有iPhone专用客户端供人下载,其中保守党在网上设立了选票指示器,显示各党选票的走向。
而将网络影响力演绎到登峰造极的则是首次引入英国大选的电视辩论。这段时间英国的网络上不缺少话题,主流网站上人们津津乐道地分析着选举走向;娱乐网站则充斥着候选人的各种生活八卦;而作为意见集散地的Facebook,人们则讨论着诸如哪个候选人领带很土,哪位候选人更机智幽默这样的话题。
带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一直努力将自己塑造成新锐型的网络政治家,但布朗在4月15日进行的大选电视辩论环节还是被更年轻的自民党党魁克莱格完全盖过了风头。英国媒体形容“他(克莱格)举手投足展现出如哥儿们般的亲切,完全颠覆了英国绅士的古板印象。”结果辩论结束后,有1/4的观众决定改变投票对象,将选票投给克莱格。
这个戏剧性的结果,似乎是互联网精神对英国带来全方位改变的一个缩影──潮流的积极引导者,不一定是最终获益最大之人。而这也许就是互联网精神给西方民主带来的新鲜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