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斐菲 / 日期:2016-01-07
昨日青云QingCloud 发布QingCloud SDN/NFV 2.0网络技术,CEO黄允松同时宣布,QingCloud将开放采用区域多活网络架构的北京3区。
目前,青云在全国范围内总共开放了15个数据中心,其中有7个自营,8个与运营商和IDC共营。
刚刚开放的北京3区在网络部署上做了巨大改变,环形骨干网可编程、有智能判断监测的网络,受到外部攻击时,会进行自动处理,达到分钟级响应。
在发布会现场,黄允松还承诺,由于成本的持续下降,青云在2016年将至少两次价格下降。青云曾在2015年两次降价,自正式提供服务以来青云已经五次降价。
骨干网:运营商不做,BAT没有
在2015年12月ITValue和钛媒体联合举办的T-EDGE大会上,青云QingCloud CEO黄允松就曾“剧透”,QingCloud从2014年年初就开始投资环中国骨干网,因为CT(通信技术)已经融入IT(信息技术),或者说两者兼容并包,骨干网(广域网)已经是云计算产品中的一部分。
在云计算的生态中,骨干网其实是块相对空白的市场领域,运营商由于单线(自有的机房线路上)不能做,BAT也没有做。
青云QingCloud在起步时用将近400万买了2个B段(IP地址)筹建骨干网,就是为做好云计算做准备。黄允松认为,
云计算如果被视为面向消费者的IT,像连接PC机的互联网一样,要连接孤立的数据中心,必须要有骨干网。
Google购买暗光纤用于骨干网建设的原因也不例外:连接所有的IT系统,用同一套逻辑来调度和管理信息资源。
骨干网是可编程的,因而更可控。在骨干网编写一个程序进行监控,如果出现黑客攻击,无需再向运营商报故障,系统进行流量清洗,缩短响应时间到几分钟。
骨干网前还有一个重要的修饰词——多路环形,这是为了防范“农民工风险”(非技术风险)。事实上,很多IT服务的中断来源于所谓的“农民工风险”,比如光缆因为各种修路之类的原因被挖断。
多行环路和交通道路设计一样,信息流动可以通过不同的线路,不会因为一条道路的封闭而导致瘫痪。
除此之外,一站式的BGP汇聚接入也将在北京3区内实现。
何为BGP汇聚?
事实上,北京3区也是青云QingCloud的第一个纯BGP汇聚的骨干网节点。
人们在很多网页下载时,会发现分为不同服务商名下的链接,而不是只有一个“下载”按钮,这就是由于没有实现BGP汇聚,所以不同的服务商要走不同的线路,无法整合。
作为协议层的汇聚,BGP可以将不同网络的骨干线路(比如国内三大运营商)进行汇聚,进行智能派发。实现“一键下载”只是一部分,关键是通过路径最短化,降低无效的网络流量,大幅度提高互联网效率。
模拟人类社会运行的机器智能
黄允松说青云QingCloud成本更低的原因是系统里无处不在的机器人代替了大量人工,这是他口中的MI(机器智能)。这些机器人是怎样工作的呢?
黄允松设计青云QingCloud机器人之初,将人类社会的运行抽象成数学模型,在代码中实现。在QingCloud Robot系统里甚至有选举委员会,以实现更高效的管理。
不像能够看到的有形机器人,QingCloud机器人有一系列的自动化过程,在许可范围内可以实现不间断的复制,分散到任何需要的地方,实现控制功能。这个过程是P2P(点对点)系统,一直以来,它保证了QingCloud不会出现单点故障。
现在,MI的技术演化已经达到了可以支撑骨干网层面的调度。
SDN/NFV 2.0是什么?
SDN/NFV 2.0是QingCloud内部网络变化的提法,青云在SDN/NFV中引入了和机器人同样P2P的网状拓扑结构。
这意味着同样避免了以往单点出故障就会引发全局问题,却没有改变传统树状结构。企业也不用为了确保原有单链结构上的一个重要节点的变化而改变原有的整体架构,因此而消耗高成本。
同时,网状结构打破了树状结构存在单线上限的限制,这种限制背离日益增多的IT需求。尤其当云计算发展到Docker,甚至单核模式,有效管理庞大资源成为最大问题的时候,更需要网状结构来解决。
同样的事情目前只有AWS也购入了思科的设备在进行,青云属于国内首个为云计算未来发展做布局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