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Value社区

麦肯锡:关于中国的十大预测

作者:ITVALUE / 日期:2014-02-18

1、两大关键词:提高生产力和技术颠覆力

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年涨10%,高企的地价迫使企业不得不迁离市中心,某些城市甚至因为水电价格太高而实施定量配给,资本成本不断走高,尤其是国企。总体而言,所有的要素价格都是越来越贵,但激烈的竞争加上普遍存在的产能过剩,使得企业无法将增加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如何纾困?唯有提高生产力。企业殚精竭虑意欲寻找全世界的最佳实践,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现今高管海外行是真刀实枪的考察,而非过往打着幌子的国际观光。

注重提高生产力远不止制造业,农业也不甘落后。大型农场的涌现提速,推动了农业机械化,高效的灌溉技术,同时农民也能够贷到款购买优质种子。至于服务业,想想吧,其所有成本中上升最快的就是劳动力价格了,只有长期保持生产力优势的企业才会胜出。

无论哪个行业,或多或少都感受到了技术的颠覆性冲击,这将有利于企业以小投入实现大产出,并有望催生全新的商业模式。过去二十年中,中国银行业依靠的是增设网点实现发展。

如果民营银行审批被放开,是否可能出现纯数字化的商业模式,在避免实体网点昂贵成本的同时提供各类服务?中国消费者对网银持何种态度?回答是肯定的,仅从网络购物的热情就能断定。

2、首席信息官(CIO)炙手可热

技术是个微妙的词。一方面,在面向消费者的技术服务和产品上中国遥遥领先各国,这里有全球最大的电商市场,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生态系统亦极其活跃。另一方面,在商务技术的有效应用方面却大为逊色。

麦肯锡最近的调研问卷显示,中国企业的主流看法是,IT部门的作用只是保障运营,而非提升业务增长。不夸张地打个比方,要在中国国企里找出首席信息官无异于大海捞针。 好在CIO的春天终于来了。

提高生产力的紧迫性使得技术首次成为众多高管团队的首要工作。企业要应对千头万绪的事宜:现有流程数字化,削减人工成本,利用网络接触消费者,供应链转型,再塑业务模式。问题在于,在中国,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领导凤毛麟角。

2014年,CIO们的薪酬将大涨,因为他们成了公司的大管家,从统一IT和业务战略,到打造强大的IT部门,再到应用云计算或大数据等新技术,无不需要CIO们的运筹帷幄。

3、政府的重点从保增长转向保就业

新的一年,中国政府的重点从经济增长转向创造就业。要素价格(包括工资)上涨,提高生产力势在必行,再加上颠覆性技术,两者合力使得就业形势前所未有的严峻。雪上加霜的是,当下急需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因为每年的大学毕业生高达百万。

虽然极少数跨国公司将现有制造基地迁离中国,但其新增产能大多迁出中国。与此同时,它们正大举投资于自动化。?比如,富士康通常在春节后大规模招工。从去年起,富士康宣布不再招收初级工,相应缺口由自动化和老员工填补。虽然该公司的招工人数去年仍有增长(受益于苹果的iPhone 5S和5C代工订单)。

从长期来看,大规模推广机器人势必缩减人工需求。总之,许多制造企业,不论跨国企业还是中国企业,都在以更少的投入图谋更大的产出。

那么,随着技术对服务业和销售模式的颠覆性冲击,当在线消费成为主流,传统零售业数以百万计的岗位将何去何从?几百万保险销售员将何去何从?几百万的银行柜台职员又将何去何从?甚至于B2B公司的销售也感觉到了技术的替代作用,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很可能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不满情绪。

最后,国有企业不但需要提高绩效和资本使用效率,正面应对市场带来的各种挑战,同时必须完成就业指标,还不能裁掉冗员。政府和企业总是宣称国企是铁饭碗,因此也很难说裁就裁。

4、物流业并购案全面开花

物流业的明天会更美。国资巨头将称霸资本密集型物流,如航运、港口、收费公路、铁路和机场;小型民企则专注于道路运输业。物流业的成本在中国非常高。

当今中国物流业年营收高达5000亿美元,正是引入资本、运营最佳实践和行业整合的大好时机。在提高生产力的压力下,相关趋势在快递、仓储和冷链等领域已快速显现。

物流业的很多部门已对民营企业和外企开放,竞争正日趋激烈。

5、建筑质量低下成为焦点问题

虽然中国的地标性楼宇堪称建筑奇迹,足以彰显世界级品质和能效,不幸的是,这些只是个案。过去三十年建造的居民楼和办公楼建筑技术落后,而且老化严重。某些城市已经逼近临界点:不乏楼龄仅二十年的建筑出现了严重的质量问题。其中,许多楼宇需要彻底翻修,甚至推倒重建。谁来埋单?老百姓穷尽一生的积蓄购房,到头来却发现住在危房里,可能还无法转售。

这样的局面如何收场?随着大批重建,民众针对开发商,甚至地方政府的抗议声浪或许将此起彼伏。

6、高铁建设加码

七年前,当中国投产高铁时,一些人认为实属劳民伤财。然而事实胜于雄辩:受益于有竞争力的票价,高铁的日均乘客数从2007年的25万稳步攀升至2013年的130万。高铁的需求被显著低估了。

现在,每15分钟就有一班沪宁城际列车。高铁催生了商业和零售业集群不断聚拢,也改变着人们的出游习惯——过去往往一个月出来游玩两天,现在则实现了周末短途游。比如,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上海一日游,购物和观光。

高铁的实际运营里程超过9000公里(5592英里),到2015年还将翻番。如果遵循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市场决定论”,那么大部分新增投资将从建设新线路转为扩容现有的热门线路。

7、光伏产业触底反弹

尽管还未恢复到全盛时期,2013年许多光伏企业的股票价格强势反弹,增长了两倍以上。对整个行业而言,尤其是中国光伏企业,2013年终于咸鱼翻身。到11月,2012年亏损的光伏企业中有十家宣布第三季度实现盈利,主要原因是福岛核泄漏事故后来自日本的大量需求。(日本的光伏装机容量翻了两番,从2012年的1.7吉瓦增长到2013年6吉瓦)国内方面,国家电网允许一些小型分布式光伏发电厂并网,刺激了光伏产品需求。

国务院颁布补贴政策,鼓励光伏企业建设运营光伏发电站,进一步增加了光伏产品需求。 2014年的需求可能更胜去年。在世行等国际组织的大力倡导下,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将分布式发电视为优化电力供应的良方。

另外,技术创新和运营效率提升将快速拉低光伏价格。既然说到了环保,顺带一提,几个月内将陆续出现大手笔,推动中国形成名副其实的电动汽车市场。核心事件如深圳比亚迪戴姆勒新技术有限公司发布的首款电动车。

8、购物中心开发商破产,尤其是国资背景

购物中心在与购物网站的比拼中节节败退。在总体零售不断走高的大背景下,2013年电商零售额更是暴涨50%,2014年的增长率或将放缓,但仍然不容小觑。尽管有开发商放出豪言,未来三年内把中国购物中心总量增加50%。

考虑到该产业的主要营收来自于租户的销售分成,此举可谓过于轻率。如果服装和电子产品都不开实体店,那么购物中心该引入哪些业态呢?可想而知,餐饮、电影院、诊所、牙医和眼镜店将挑起大梁。但是,银行和金融服务企业,乃至家教和教育相关产业也在向互联网转移。 窃以为,选址欠佳的商场风险更大。

此类商场通常由财力有限的小开发商建设,或是市政府背景的国有开发商,目的是发展郊区房地产。实力不足的开发商将愈显颓态,有的会选择整合,但倒闭的可能性更大。

9、上海自贸区波澜不惊

去年9月底,国务院下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几天后,上海市政府公布了自贸区负面清单。10月初,各方纷纷猜测自贸区带来的机遇。自贸区唯一显著的区别在于,区内公司省去了繁复的审批流程。关于负面清单,未来可能会放宽限制,目前的清单基本与第五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相符。

模糊处理给了市政府最大的政策自由度,2014年是维持现状,还是放宽开放范围以刺激经济,完全取决于相关部门。总体而言,我认为维持现状的可能性更大。

10、欧洲球队投资中超

我知道,我知道,去年我就做了相同的预测。过去一年,中国足球重拳反腐,明确了长期目标。尽管引入大牌球星阿内尔卡和德罗巴(两人已返回欧洲)以及贝克汉姆(成为中超“代言人”),中超联赛转播率仍然低于西甲和英超。 从去年开始,至少某些方面有了转机。毕竟,广州恒大在聘请了意大利著名教练里皮一年后就问鼎亚冠。

此类国际赛事的辉煌可能只是昙花一现,但舆论普遍认为随着积累的大量潜能爆发,变革迫在眉睫。或许默多克投资印度足球超级联赛将促使中国足协加快开放?或许入主曼城的卡塔尔投资者再打造一个纽城兄弟球队将成为导火索?跨国兄弟球队的时代即将到来。

最后,容我提一个小小请求。

“金砖四国”一词能否休矣?

十年前首次提出时,“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高达20%。此后,中国的经济体量巨大,但并未一枝独秀:2004年,中国贡献了全球经济增长的13%,而增长率相似的巴西、俄罗斯和印度合计为9%。再看看过去两年。2012年和2013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高达26%和29%。而巴西、俄罗斯和印度的加总贡献不过区区7%。是时候跟“金砖四国”说再见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