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TValue 丁娅琳 / 日期:2010-07-12
“在IT建设上,我们选择跟进的策略。因为我们很相信,一个新上市的软件,需要经过用户的大量测试、不断修改、不断完善,才能逐渐成熟。”海信集团信息技术管理部副部长史琛表示。
海信集团近十年来的成长一直高于行业的平均增长水平。2004年海信在国内外拥有20多个公司,销售收入273亿元。到2009年,海信的销售收入相比5年前翻了一番,达到560亿元。但是家电制造业的竞争也日益白热化,利润率日益微薄,而海信IT的不断建设成就了海信的增长。
“我们内部对信息化的认识就是,目前海信如果没有信息化系统的支撑,不要说是发展了,可能生存都非常成问题,这也是我们整个企业对信息化的一个基本认识。”
IT建设的三个阶段
海信的IT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00年〜2003年,信息化的初创期,这阶段一方面对未来信息化工作做了规划,另一方面也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譬如,本地网络——3园1厦的建设、城域网络、应用软件系统(网站系统、OA及邮件系统、呼叫中心)的建设。
第二个阶段就是2004〜2008年,这个五年期间是海信信息化变化最大,也是发展最快的几年。基本上集中在整个海信核心业务系统建设,完成了包括ERP系统、CRM系统、PLM系统、SCM等这些主要的核心业务系统实施。
因为海信集团下属公司非常多,而且各个公司的发展程度不大一样。海信集团采用了一个内部树立标杆的方式,将信息化水平最高的下属股份制公司即上市公司,树立为集团标杆,其它公司借鉴发展。而且就在这个阶段,海信引入了信息化领军人物——CIO王志浩。
第三个阶段就是2009年〜2011年,应用优化阶段。这个阶段海信IT部门有两项非常关键的工作,一个是整个信息化工作的推广复制到海外。目前海信集团在海外的整个的销售收入已经接近100亿,但是实际上海外信息化目前还比较落后的,下一步也会在海外推广海信的一些在国内成功应用的系统。2010年海信集团的服务系统,和ERP系统也会在海外公司上线。
另外,2010年有个巨大的转变:以前的信息系统,实际上重点应用在业务执行层面的,对综合计划决策和分析助力很大,所以原来对高层领导来讲,他很少能够用到海信的IT系统。但是从今年之后,随着海信集团的综合计划系统、商业智能系统的上线,还有企业综合绩效系统的上线,整个海信的高层也会直接接触到信息系统带来的益处。
跟进策略
在10年的快速发展中,海信的IT建设一直遵循“跟进策略”,在各种技术的选择方面,海信从来不会选用最新的技术,尤其是包括一些管理软件的选择,更不会选择全新产品,而会选择经过半年到一年考验的产品。所有的系统全部选择了是一个成型的一个产品软件,没有自己开发的任何系统,比如说ERP,海信集团就选用SAP2.3;PLM系统则是选择是达索公司的解决方案……每一次尝试都按照选用成熟软件的思路来做。因为海信处于传统制造行业,历史悠久发展成熟,可选的应用系统非常多,基本上可以满足海信的需求。
当然,跟进策略还有一个好处,可以让海信“今年不花明年的钱”。海信作为一个传统的家电制造企业,利润非常微薄。“我们的信息化建设也是非常节省的,跟进策略能让我们今年不花明年的钱。”史琛表示。
很多企业的一些招标、选型,尤其是硬件方面的招标,会选择要求满足三到五年甚至更久的需求。但这个对于海信来讲是完全不会这么做,因为海信顶多会要求这个设备具有三年的扩展能力就可以了。王志浩认为,选择满足三到五年需求的产品,对设备来讲完全是一个浪费,因为设备的成本在不断下降,而其性能却在不断提升,所以没有必要一味的追求设备能力。海信集团的跟进策略,让IT对海信业务的支持更匹配、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