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康 / 日期:2010-04-26
在工业化时代,管理者关注自动化生产和降低生产成本;信息化时代,他们关注如何通过内部信息化,降低生产、运营的各项成本;后信息化时代,除了要降低内部成本外,重要的是要降低外部协同成本,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供应链时代。
从运营角度来说,供应链信息系统可以降低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成本和交易成本。从战略角度来说,在一个供应链网络里面,如何进行跨企业的知识分享或者信息分享,或者进行协同的决策。
每个人,或者每个企业从利己的角度出发,一定是尽可能让自己的风险最小化,让合作伙伴的风险最大化。每一个这样的过程,如何达到妥协?一个有效的供应链往往是核心企业和它的伙伴企业之间的博弈的均衡结果。这个时候,作为伙伴企业最优策略的是什么,作为核心企业又怎么样?
让我们先来看看是什么在阻碍企业获取价值?
根据我们初步的调查有这些因素:技术、能力、环境、制度。其中环境和制度是最为棘手的因素。
从中国社会的整体的信任环境来看,基本上允不允许企业能够共享信息。在中国有句话,叫做“师傅教会了徒弟,最后饿死了师傅”。供应链的大佬如果把他的小弟弟培养起来了,就把自己给害死掉了。在这种环境下,还有没有可能建立一个协作的机制?
再来看制度问题。我们发现,去年我们对25 家企业展开供应链调查,最早的时候我们还是充满着信心来开展这项调查的,为什么呢?总觉得中国经历了大概30 年的IT 投资和IT 使用应当在供应链方面会比较好。但是通过实地的走访之后大失所望,不少的企业在供应链上是说得多、做得少;全过程的规划多、但实现得少;供应链的合作是无缝链接的少,完全无缝形成的,但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尤其在核心数据共享上遇到了非常多的难题。
我们也拜访了一些跨国公司的CIO,他们说这完全不是技术上的问题。技术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关键是信息的安全和信任。
有一个小例子跟大家分享。一家企业刚开始还蛮信任的,打开了自己的一些数据给合作伙伴,没想到合作伙伴违反规矩,把它的数据公开的给了竞争对手。像这种情况如何来达成一个有效的供应链?这都是我们遇到的制度难题。
究其原因,是大家缺乏信任和利益的机制。I BM 公司在一份报告中也写到,中国只有12% 的企业供应链采用了实时的供应链共享系统,而同期印度、北美和欧盟的比例分别达到50%、60% 和70%。其主要障碍之一是缺乏有效的治理机制,成员企业难以达到共赢的合作。
通常供应链企业之间实现合作有三种方式:
1、利益分配。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发现一个现象,不少的中国企业用中国的管理模式来破解这个问题,也采用中国的情结,中国的文化来解决这个问题。
2、信任构建。
3、技术实现。
(本文作者为中山大学信息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